新聞資訊
技術知識
中國古代行軍打仗,軍隊走的也多是官道,而不是在野地里到處亂串,所以即使沒有GPS沒有地圖,也可以通過走過的地名了解每天走了多少里。各朝各代的地理志里,都記載了各地之間的距離,如唐朝人甚至將從長安出發到帝國各地的距離做了精確統計,古代行軍打仗怎么知道行進了多少里?
古人是治理國家也好,出兵打仗也好,是有很多地圖在手的。只是很多當時的地圖,沒有傳下來。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古地圖,往往來自墓葬或者石刻;到了宋代,還有一些雕版的地圖。那行軍的時候,走到了乙地,自然就知道自己走了40里。下圖是南宋雕版的《漢西域諸國圖》,雖然不是很清楚,圖上寫了不同地方之間的里數。
所謂“十里一長亭,五里一短亭”,長亭短亭都在驛道和棧道上,不同的地域相隔的里程數會有所不同。在我老家就是標準的十里一亭,從街上到我老家是十二里,所以在十里處的兩端都有茶亭,去往另外兩個村子再抵達另一個鄉鎮,也完全遵循這個規律。茶亭可以供人休息,遮風擋雨,也可以計算路程。
一般來說,古代步兵的行軍速度,一天也就20公里以上。騎兵就會在60公里以上了。不過如果是一個騎兵,帶上兩三匹馬,那行軍速度,一天將會超過120公里。當年橫掃歐亞大陸的騎兵,除了士兵驍勇善戰,戰略戰術靈活機動外,其重要的載體,就是快如風的行軍速度。蒙古人出征,就是一個士兵,待著好幾匹馬,換著騎,那真叫馬不停蹄,快如閃電,餓了還可以殺馬當軍糧。